2021年03月美股交易績效及回顧

前言

紀錄績效的第八個月,特別悽慘的一個月,從去年改變投資方法之後,第一次遇到所有持股皆下跌的一個月。其實上個月的回顧與之前的回顧都有提到,2021 年需要抱持著警惕的心態,但蠻可惜的是本身總經能力不夠強,沒有注意到十年期國債殖利率攀升的問題,因此沒有在比較早的時候就先出清一些信心較弱的持股。

就我個人而言,我不喜歡抓進出場時機,因為我認為沒人抓得準短期趨勢。但如果總經趨勢已經在那了,那出清一些信心較弱的持股藉以避險其實應該要做的事情。總的來說,還需要加強對一些總經指標的關注度。

績效統計

Target MTR
Portfolio -9.51%
S&P500/VOO 4.38%
VTI 3.48%
Portfolio MTR
Portfolio MTR

關於如何計算投資報酬率的部分,請參考我以前的文章,在此不再多提。

買賣與持股分析

這個月由於所有持股皆下跌,只差在幅度的差別,因此就不特別依據漲跌幅去選擇要分析的持股,改聊我在三月初出清的持股 Affirm (AFRM)/Biolife (BLFS)/CleanSpark (CLSK)/Trade Desk (TTD)

Affirm (AFRM)

Affirm 是一家線上分期付款與借貸平台,其標榜提供「沒有隱藏費用、零延遲繳費罰金」的無卡分期購物選項,想打造公平、透明的分期付款方式。

傳統信用卡最大的利潤來自循環利率與遲繳費用等。隨便拿一家信用卡去看一下他的循環利率說明,都可以看到嚇死人的高利率。如下方圖片顯示,年利率為 6.75%~15% ,對比撰文當日(2024/04/07)台銀定儲三年五百萬以下的機動利息 0.815% 是八倍以上!

循環利率示意圖
循環利率示意圖

去年美國人付的信用卡利息達 1210 億美金!還有 110 億美金的帳戶透支費(overdraft fees),以及 30 億美金的遲繳罰金。看看,光利息就是蘋果前一季的整季營收還有剩,別忘了蘋果的產品可是賣全世界的啊!

使用信用卡的循環利率如此恐怖,但今日在使用信用卡的時候,各商店與網站無不是盡力降低摩擦力,各種一鍵購買、無息分期,都在誘惑消費者。商家跟銀行根本不會提醒你「有可能超支付不出來喔!」

又由於不是支付現金,使用者刷卡當下的「痛」並不多,往往是收到帳單才發現,整個月刷的金額過高。只好先繳最低金額,然後就被循環利息給拖入卡債,越滾越大,無法翻身。

Affirm 要解決的痛點就是這種表面上看似沒有費用(無息分期),卻有各種可能隱藏起來的費用(循環利息、遲繳罰金)的潛在不道德問題。

當消費者用 Affirm 採取分期付款,會清楚的看到每一期的最終總繳費金額、利息總金額以及利率。由於 Affirm 不收延遲金或罰金,因此你看到的最終繳費金額,就是你在任何情況下最終需要繳的錢。

不賺循環利率、延遲金,那 Affirm 怎麼賺錢?Affirm 會對商家端收手續費(merchant fee)以及從顧客端收固定的利息。

因為 Affirm 不收延遲金或罰金,如果消費者拖欠或倒帳,Affirm 就賠錢,因此 Affirm 有非常高的動機根據消費者的背景與信用,提出一個「合理」的利率。利率訂太高,消費者乾脆不分期(或不借錢),又或是借了故意倒帳。而要是利率訂太低,自己又賠錢。

有了這樣的動機,Affirm 用了一個與傳統銀行業不同的思維。傳統銀行業對一個人的信用評估,是依據消費者「過去的還款情形」給予整體信用評分,而 Affirm 則把每一筆貸款的盈虧獨立。這使得 Affirm 可以做到比傳統銀行業更精準的衡量每一次貸款的風險以及提出對應的利息。

例如同樣是我,同樣的人、同樣的過去還款紀錄,買不同的東西實際上風險是明顯不同的。但傳統銀行業只看我的過去還款紀錄以及抵押品(例如車貸與房貸,房與車本身就是抵押品,所以才能貸出這麼多錢),結果就會搞出一個不太合理的情況。例如以買耳機為例,明明我倒債的機率很小(總金額很小),但由於沒有抵押品,概念上我的分期付款算是單純是以信用去借錢(但不是真的信用貸款),所以銀行會用一個超高的分期利率與循環利率給我。而買一千萬的跑車,實際上我倒債的風險較高,但由於有抵押品,反而可以拿到比較好的利息。這就是一個從風險角度來說不太合理的機制。

Affirm 評分的客戶的拖欠率比信用機構 FICO 的評分有較為優良的表現。
Affirm 評分的客戶的拖欠率比信用機構 FICO 的評分有較為優良的表現。

除了本身在機制與技術上的特殊之處,Affirm 也很重視顧客體驗。 Affirm 的「淨推薦分數」(Net Promoter Score, NPS)高達 78 分,遠超越大部分知名傳統金融機構。

我個人由於 Affirm 良好的客戶評價以及創辦人本身的經歷,相當看好 Affirm 的未來,因此在其股票上市之後就小幅投入了一點。那為什麼在三月初選擇出清呢?最大的原因其實在於,短期內來看,Affirm 有個缺陷,其客戶太過集中,有近 30% 來自於與運動新創Peloton 的合作客戶。上一次回顧有提到,Peloton 最近本身遇到了交貨困難,而對 Affirm 來說,這當然是一個短期的利空,在成長股集體跳水的三月,還未營利、本身又有短期利空的狀況下,暫時出清 Affirm 換現金,我認為是比較好的選擇。彼得林區說得好,投資好公司永遠不嫌晚,更何況我也許沒幾個月就撿回來了。

長期而言,我認為 Affirm 前景可期,但其客戶太過集中這一點會是 Affirm 需要想辦法突破的困境。如果幾年內都還是這樣的狀況,其實就代表 Affirm 的業務本身吸引力不足,反而是依賴其客戶才能有足夠高的成長。而如果順利解決此問題,那 Affirm 很有可能以非常快的速度成長。

順帶一提,我在網路上查 Affirm 的資料的時候,大部分中文資料都沒有提到一個我蠻好奇的點,就是 Affirm 如何嚇阻使用者刻意倒債,查了一下,根據其本身的網站說明,Affirm 會將客戶的遲交紀錄等交給 Experian (益百利,一間巨型跨國消費者信用報告公司),所以說根本上來講,Affirm 也是透過影響信用紀錄來嚇阻使用者刻意倒債。

Biolife (BLFS)

BioLife Solutions, Inc 是一間生物科技公司,專注於細胞治療市場,主要提供低溫或冷凍保存細胞、組織解決方案。公司客戶群以醫院幹細胞移植中心、醫藥公司、臍帶血和幹細胞銀行、植髮中心等為主。

我必須承認,實際上我對這間公司的基礎研究不多,我基本上是單純看其財務數字決定投資的,這家公司的財務數字在去年算相當不錯,成長率與毛利率都挺好的,長期而言,如果對幹細胞、血漿醫療技術有興趣,這是間可能可以投資的公司。

但由於我本身不是這領域的,對生物科技也不算熟,所以當然相對來說對它的信心並不高。但這不代表它不好,我必須說主要是因為我自己不懂這個領域,因此不願意冒險。

也許對生技有長期興趣的,可以投資 ARKG,讓 ARK 來操盤,但我個人只對生技中非常小一塊領域有興趣,對 ARKG 持股中很多公司都抱持懷疑的態度,因此我並沒有買 ARKG 來投資生技領域。

CleanSpark (CLSK)

CleanSpark 其實已經聊過三次了,也沒什麼特別好說的,出清理由其實很簡單,CleanSpark 現在的股價我認為已經與比特幣有高度連動了,實際上跟本業的關係感覺不大了,在十年期國債殖利率飆升的時候,這種還虧錢虧很大的成長型公司,看起來又開始不務正業的話,我其實就沒有投資它的理由了。畢竟本業吸引力消失,而如果我真的要投資比特幣,幹嘛不買比特幣就好?因此暫時就將它出清了。

如果再過個半年一年,CleanSpark 本業有什麼好消息,我可能會回頭再考慮買進。電網、能源相關的技術我覺得在未來是相當重要的。

Trade Desk (TTD)

The Trade Desk 是一家為廣告買家提供全渠道程式化廣告 (Programmatic Advertising) 購買服務的廣告科技公司。

傳統廣告交易是透過業務人員或是廣告欄位本身的直接廣告,經由拍賣或是直接銷售的方式,將廣告庫存欄位銷售給客戶。(例如捷運站廣告欄位招標)

早期的網路廣告也是採取這種方式,而後來隨著廣告競價與程式自動化購買(Programmatic Buying)的興起,改變了數位廣告購買流程。

一個完整的網路廣告交易系統包含需求方平台(Demand Side Platform, DSP)、廣告交易平台(Ad Exchange)、與供應方平台(Supply Side Platform, SSP)。

而整個運作的流程簡單來說是這樣的 SSP 收集大量有板位的網站(或有類似特質的平台如 App)後,將廣告庫存欄位和報價丟給 Ad Exchange ,而 DSP 則是透過分析自身客戶鎖定客群的特徵資料,將消費者特徵資料(例如目標客戶性別男、需要對買西裝有興趣,這樣的特徵資料)交給 Ad Exchange,Ad Exchange 會把可能的配對結果送回給 DSP,接著 DSP 透過即時競價(Real-time Bidding, RTB),決定自身客戶中,誰取得廣告庫存欄位的曝光。

目前來說,數位網路廣告交易的巨頭就是 Google 與 Facebook,合計佔全球網路廣告約 60% 的市場,Google 本身就是一個三位一體的巨頭,身兼 DSP/SSP/Ad Exchange 的角色。其餘 40% 的市場,則分佈在其他平台。

而 The Trade Desk ,就是其餘 40% 的市場中的一個 DSP 角色。它的特別之處在哪呢?最近一般人越來越在意隱私,Apple 等公司也越來越注重內建隱私機制,因此廣告商越來越難透過傳統追蹤手段進行使用者追蹤,藉此投放精準廣告。而我個人看重的 TTD 部分就在於,他們提出了一個相當不錯的解決方案:「Unified ID 2.0」

具體運作機制其實很簡單,可以參考下方的影片,大致上講,其實就是主動詢問使用者是否自願提供自己的身分給廣告商,如果使用者同意,加入 Unified ID 2.0 平台的網站就會對使用者生成一個可識別用戶的通用 ID,藉此在所有有加入 Unified ID 2.0 平台的網站中追蹤用戶的行為。(至於怎麼吸引使用者讓使用者同意這是另一個問題,這裡不討論)

本來我認為 Unified ID 2.0 前景相當不錯,因此小幅布局了一點 TTD,但在前陣子 Google 宣布 Chrome 淘汰第三方 Cookie 的時候,照理來說對 Unified ID 2.0 是大好事(理論上來說,阻撓網站追蹤隱私的機制越多,對 Unified ID 2.0 這種主動經由使用者同意的平台就越好),但那幾天 TTD 股價比起其他成長股來說根本沒有支撐,這讓我有點懷疑相關產業的一些狀況,是否是我判斷錯了什麼?會不會實際上 Chrome 淘汰第三方 Cookie 使 Google 市占擴大而其他人縮小呢?我有點遲疑,認為最好找些資料確認一下。

再加上實際上 TTD 整體成長率其實也沒有說非常高,所以短期內,我打算觀望一下,就先出清了 TTD 的持股(其實本來也就買不多)

結論

二月下半到四月初長達一個多月的下跌趨勢,讓我知道我還需要更注意各種總經指標。由於時間與實力有限,在比較確定長期趨勢而不確定短期總經影響的時候,暫時先採取留下高信心度的股票,出清較低信心的持股避險,可能是比較好的做法。如果我再稍微早一點這麼做,可能下跌幅度不會這麼大。

到我撰文的當天,成長股看起來有回穩的跡象,拜登宣布了 2 兆美元基建計畫,聯準會維持鴿派,長期而言對成長股都是好事,因此可能最近會將之前出清的現金,重新投入股市。